新生儿病房,相比其他病房,这里最大的不同是无陪。听到最多的,是监护仪器的滴滴答答声。孩子刚出生就被送进堪称“神秘病房”的—“新生儿病房”究为何因?在与父母日夜不能相见的另一个空间,这些小生命在里面究竟是如何渡过的?医护人员到底有没有尽职尽责?今天将带大家走进这扇神秘之门,揭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穿上消毒隔离衣、消毒鞋、戴上一次性帽子、口罩,跨过三道门这才真正进入了治疗区。之所以要进行全封闭式管理,既是国家卫计委医疗管理要求,更是为脆弱的小生命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治疗环境,杜绝交叉感染。
为方便区分患儿,在收住院的时候,护士会为每名宝宝佩戴双腕带和额标信息,同时医护人员会详细记录孩子父母的信息,将孩子的病情及时反馈给孩子父母,腕带会跟随孩子一直到出院,打消了患儿家长害怕抱错孩子的“顾虑”。
为了使患儿能尽早康复出院,在对新生儿的治疗上,儿科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“军事化”管理程序。
每天早上7:30,护理人员会准时对每位宝宝进行各种检查及治疗、眼睛口腔脐部护理、测量体温、体重等,保持患儿身体的清洁和舒适;8:00进行集体晨交班;8:15进行床头交接班,查看宝宝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;对每名宝宝进行按需喂养,遇到“调皮捣蛋”耍小性子的宝宝还要连哄带抱,促使他们把奶瓶喝个底朝天,才放过他们的“任性”。
早晨查房场景
都以为新儿科病房就是完全隔离,这样的理念已经落伍,患儿虽然不会语言、不会提要求同样需要人文关怀。医生护士操作时,都会耐心地与患儿沟通交流,坚信他们能听见世间的每个动静、每种声音。
“宝宝要乖一点,下午就能见到你的妈妈了!”刘朝芳医生查完房,正在和一个哭闹的宝宝说话。
刘朝芳,现为昆明同仁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兼总住院医师,曾就职于解放军第43医院儿科。自2001年从医学院毕业以来,一直在儿科临床第一线工作,踏实认真、朴实无华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;学无止境、不断进取、做一名好医生是他的追求。
刘医生正在处理医嘱
随着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,新的任务又要启动,妇产科急会诊:早产儿,出生后呼吸不规则伴发绀!正在值班的刘朝芳医生,立即带上听诊器进入产房会诊,同时通知护士做好接收患儿的准备。
几分钟后,呱呱坠地的小生命,便在刘医生的帮助下被送到了新生儿病房。一起过来的还有宝宝的爸爸和外婆,因为妈妈才刚出产房,患儿治疗方案大多由爸爸来决定。
懵、迷茫、不知所措……成为新生患儿家长最常见表情——他们非常担心孩子,总希望从医生这里得到能让他们放心的答案。
面对家长们掩饰不住内心的焦虑与煎熬,刘医生一边有条不紊的给家长介绍孩子的病情及诊疗计划,一边安慰他们。
刘朝芳医生把对家庭的爱都投射到了患儿身上。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儿科医生,两口子都在临床一线倒班,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还多,家里孩子还小都是老人在帮忙带。说起孩子刘医生不免有几分愧疚,他们两口子陪孩子和照顾老人的时间太少了。
在昆明同仁医院,像这样把全身心都放在繁忙工作中的医护人员比比皆是。日复一日,儿科医护人员守候在寂静或喧闹的“神秘病房”里感受时光的轮回,抒写着生命传奇;用一份真情和执着守护无数患儿的安康;用毕生的青春年华,奏响了“天使摇篮”徇丽多彩的乐章。